前不久,第四届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在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举行,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至这一南亚重要国家。
众所周知,纺织业一直是巴基斯坦的支柱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巴基斯坦纺织业已历经数十年的迅猛发展,巴基斯坦也因此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纺织业消化了这个国家近四成的就业,贡献了近一半的制造业产值。可以说,纺织业已成为巴基斯坦在区域以及世界范围的立足之本。
20世纪90年代初,巴基斯坦私营工商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以棉纺为主的纺织业迎来了“黄金年代”。1990年5月,巴基斯坦政府发布准许“在落后地区所建工业企业享有8年免税优惠”的政策;同年11月,新一届政府颁布了刺激力度更大的经济政策,包括取消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彻底放松外汇管制、实行国营企业和公用事业私有化等。得益于此,巴基斯坦全国上下掀起一股“棉纺热”,大量国内投资者入局。他们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土地,从国外进口优质纺织设备,以最快的速度建厂装机,将制成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赚取了大量外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过,最近几年,巴基斯坦纺织业发展势头有所减缓。
从内部看,产业结构失衡是重要原因。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发展的惯性,直到今天,巴基斯坦纺织业仍以棉纺为主,棉纺的产值占纺织业总产值的75%以上。目前,巴基斯坦纺纱、织布的设备工艺在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但化纤、服装、染整(纺织业专有名词,大体包括精炼、染色、印花和整理四道工序)等方面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而后者相比于前者显然附加值更高,在国际市场上也更受欢迎。
仅就棉纺织业本身来看,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实力不够强大的现象较为突出。巴基斯坦涉及轧棉、纺纱、织布、加工等领域的企业据称多达3万家,其中一半以上都位于巴基斯坦产棉大省——旁遮普省。但是,受制于该国工业化整体水平,大多数棉纺企业都是小型企业,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仅占10%左右。
从外部看,需求不振则是主要原因。多年来,巴基斯坦纺织业一直“目光向外”,外销占比高达80%,内销仅占20%。最近几年,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欧美主要市场经济复苏乏力,消费能力锐减,对纺织品以及相关中间产品的需求严重下滑,巴基斯坦纺织业受到较大牵累。而且,欧美一直是巴纺织品最大出口目的地,占行业外销规模的比例多年保持在60%以上。高度集中的外部市场严重影响了巴纺织业的抗风险能力,而规模较小的内部市场显然难以弥补国际需求下降留下的空白。
需求侧下滑严重,供给侧竞争力不足,二者叠加给巴纺织企业带来了很大负担,不少企业只好关门停产。
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巴政府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并对纺织品出口给予不同形式的资金补贴和政策便利。在所有政策中,巴基斯坦纺织工业部于2009年8月首次出台的“5年纺织业政策”颇具代表性。当时,巴政府宣布,5年内向纺织业拨款400亿卢比(约合5亿美元),力争在2014年实现纺织品出口250亿美元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大力吸引投资、鼓励技术升级、调整行业税标准等。
目前,受困于全球经济走势以及巴国内经济运行情况,纺织业的复苏并未如此前预期的那样顺利,但业内人士普遍看好其发展前景。不少专家表示,考虑到多年积淀的产业基础和国内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未来仍充满希望。
或许,正如第四届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向世人所展示的那样,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市场份额,巴基斯坦纺织业的“底子”还在。相信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以及国际需求的恢复,巴基斯坦的棉纺品终将走出阴霾,继续迎着阳光奔跑。(经济日报记者 施普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