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向“吨半粮田”目标迈进 粮食安全的警钟仍需长鸣

来源:新京报 2023-06-19 08:51:38

六月南风起时,麦似云黄,江南江北的垄上田间,又到了最忙碌的时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收割机驶过阡陌之间,成熟的小麦一片片告别土地,化成金黄的麦粒,收归粮仓,一年的新麦就收完了,下一季的忙碌正式开启。

山东德州,麦田迎来丰收。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在城市里的人们,已经很少关注这段麦田中最耀眼也辛苦的时刻,市场上永远不会短缺的粮食,餐桌上越来越丰富的食物,可能会让许多人忽略,其实每一次丰收都同样艰难,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即便在现代化技术早就走进农田的今天,依然如此。

确实,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农业生产的模样,也改变着生产的结果,一场麦收的背后,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智慧,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每一点进步和成绩,最终都会化成沉甸甸的收获,都会在最微小的麦粒上展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建吨粮田”,本身就意味着亩产一吨的农田,距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

每年亩产一吨粮食的农田是怎样的?

沿着一路东去的滚滚长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天府粮仓,长江和汉水冲击而成的江汉平原上,稻麦轮作的模式下,一整年都在不断地为人们生产口粮。广袤的土地在适度规模化之后,使得最适合的品种和最新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应用普及,更新迭代。

跟随九曲黄河的滔滔河水,在黄河与淮河、海河冲击而成的黄淮海平原上,小麦和玉米是这里的主角,这里是中国农业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现今最大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代代的科学家,就在这里改造中低产田,许多原本亩产只有一百多公斤的土地,如今全年的粮食产量已然超过一吨,甚至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向着每年亩产一吨半的目标迈进。

然而,在高产纪录不断被刷新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还有大量的盐碱地、滩涂地、山地等边际土地,等待改良与开发,等待适合那里的种子和技术。我国的粮食平均亩产,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也还有差距,这个农业大国,也仍在走向农业强国的路上。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粮食产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消费的需求则以更快的速度提升。同时,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的频发,也随时威胁着粮食生产。要把饭碗更好、更安全地端在自己手里,产量依旧是未来必然追求的目标,我们需要更多的高产农田,需要更多真正的“吨粮田”。

就在2023年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共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各金融机构要主动对接粮食生产主体扩大产能、设备改造、技术升级等融资需求,促进粮食稳产增产。

更多的政策在不断支持粮食产能的提升,更多的力量在向农业汇聚,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事业,仍然是保障我们的粮食,粮安天下,任重道远,也警钟长鸣。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

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