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共筑北疆绿色长城-环球百事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6-20 10:52:17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引黄灌区与沙漠“抗争”的前沿。自1953年建立防沙林场至今,一代代治沙人植树播绿,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廊”。  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工人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管护喷灌管道。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的模式,使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治沙人员在毛乌素沙漠建设沙障。  王 正摄(人民图片)

今年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多年来,中国在防治荒漠化上付出了许多努力,筑起了一道道“绿色长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北方,感受向绿而行的中国力量。


(相关资料图)

内蒙古杭锦旗——

黄沙长出草木

仲夏时节,记者来到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从独贵塔拉镇驱车向西几十公里,就到了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沙漠生态度假旅游区。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路边始终林木葱茏,草地、灌木、乔木错落有致。难以想象,几十年前,这里曾是黄沙漫天的“死亡之海”。

“每年立春过后,风吹起漫天沙尘,几米的距离都看不清人。常常是一夜之间,房子就被沙子围起来,门都推不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杭锦旗人民开始在库布其沙漠北缘造林治沙,第一代务林人陈宝荣还记得当年的情景,他说:“我们每天背着窝头、咸菜和水,起早贪黑沿着沙漠边缘栽树。当时没有路,风刮起沙子打在脸上,针扎似的。”

1993年,杭锦旗在库布其沙漠腹地进行造林种草试验,通过4年连续不断的治理,绿化荒沙坡8万亩。1997年,杭锦旗穿沙公路动工,修路治沙同步进行,通过大规模飞播造林封育,一条绿色通道诞生。

2000年以来,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的实施下,杭锦旗累计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681.07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及修复144.93万亩。2012年,杭锦旗入选全国林改百佳典型旗县;2018年,杭锦旗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杭锦旗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区和天然林保护站站长那顺吉日格拉说,杭锦旗防沙治沙工作实现了由小规模、小区块建设向大规模、大基地建设转变,由单一治沙模式向水、电、路全面配套转变,由国家项目投入为主向企业和合作组织投入为主转变,由低标准、低投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走进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什拉召治沙站,青翠碧绿的垂柳、金叶榆长势茂盛。阳光散落在叶片上,折射出耀眼的光斑,生机勃勃。

今年56岁的什拉召治沙站站长贾文义正在种植作业区忙活:浇水、平地、除草……这样的日常,贾文义已持续了近40年。

1985年,18岁的贾文义接过了父亲的铁锹。“那时候爷爷和父亲治沙非常艰辛,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把铁锹,就是他们所有的工具。”耳濡目染,治沙种树在贾文义心中扎下了根。

“过去只能听见风卷起沙子‘呜呜呜’吼,现在风穿过治沙站周围的果林,是‘扑簌簌’私语。库布其的风变温柔了。”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奋斗,什拉召治沙站为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12.8万多亩土地披上了绿装。

“我们在沙漠里不光种出了‘绿’,还种出了‘金’。”杭锦旗牧民敖特更花告诉记者。10多年来,她带领当地农牧民累计绿化了3万亩荒漠化土地。与此同时,敖特更花尝试着把养殖和治沙结合起来,在沙漠里种起了羊柴和花棒。“这些植物能够适应沙漠环境,起到防风固沙的功效。通过反复平茬,不仅能让它们生长得更好,还能将多余的富含高蛋白质枝叶加工成饲料。”

如今,敖特更花还开办了园林绿化公司,将树种到了新疆、西藏。

“杭锦旗林沙产业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杭锦旗委书记华诚介绍,“以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夜鸣沙旅游区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兴起。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库布其沙漠的光热和空间优势,开拓光伏板下经济,进一步提高了沙漠的综合利用率。”

河北张家口——

绿洲锁住黄沙

6月的坝上,绿树葱郁、层峦叠嶂,目之所及满眼绿意,令人神清气爽。

“20多年前,这里年年刮大黄风,沙粒打在脸上生疼,有时候白天就像傍晚一样,在家连院门都看不清。”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小河子乡村民王淑美回忆道。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中国持续推进的“三北”防护林等防沙治沙工程。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北京上风上水,是北路、西北路风沙南侵京津冀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河北省防沙治沙的主战场。

张家口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武云峰告诉记者,张家口市属于“三北”防护林工程第一阶段建设范围,到1986年底,张家口完成造林265.41万亩,到1999年底,森林覆盖率达20.4%。

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基础上,张家口市依托首都周围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储备林建设等工程,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工作,2017年至2022年累计完成营造林1426.04万亩。

截至目前,张家口市已基本形成了由沿冀蒙边界防风阻沙防护林、沿坝水源涵养防护林等组成的生态防护体系,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成效逐步显现。

“今年我们将继续扩面积、提质量、增效益,在零星地块上做文章,在困难地上求突破。”张家口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科负责人石艳琴介绍。

“我们在张家口筑起一道‘绿色长城’,防沙治沙取得了明显成效。”武云峰说,土地沙化、退化、盐碱化以及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风沙危害进一步减轻,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一张张“绿色名片”,印证着张家口的生态向好。

植树造林,改善了气候条件,调节了地表、地下径流,避免了土壤养分流失,农田、草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多年来,张家口市通过绿化工作,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伴随着绿色越来越多,生态旅游日渐红火,开拓了农民的致富门路。数据显示,张家口市森林旅游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总收入超千万元。

新疆阿克苏——

林海“点绿成金”

沿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柯柯牙路一路北行,10几分钟车程后,只见排排杨树高大挺拔,片片果园果满枝头,这里便是柯柯牙镇。

因为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实施,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了今天的林海。

每天一大早,柯柯牙路两侧宽阔的人行道上,早练的人群在慢跑、跳舞……今年60岁的赛买提·加帕尔就是其中一位。

作为当年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参与者,赛买提·加帕尔说:“沙尘少了,天变蓝了,37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成了现实。”

1986年,阿克苏启动了柯柯牙绿化工程。“盐碱地上植树,谈何容易?鞋破了,手磨出血泡,但没人叫苦喊累,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就是要让戈壁荒漠变模样。”赛买提·加帕尔说,柯柯牙绿化工程实施的第二年,刚参加工作的他就加入到其中,拿着铁锨,带着干馕,在戈壁荒滩上植树造林。

“春天一片树、秋天一捆柴”。赛买提·加帕尔回忆道:“当时种树很难。第一年种植了4000棵树,但成活率非常低。”

一年接着一年干,最终,一条长57公里、宽46公里的“绿色长城”建了起来。柯柯牙由“满卷狂风蚀春色,迷蒙黄沙掩碧空”,变成“风拂杨柳千顷绿,水润桃杏万园红”。

6月,正是阿克苏特色林果生长关键期,走进柯柯牙镇,沿途果木繁茂,成片的果园里,果农们忙得热火朝天。

柯柯牙绿化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引导激励社会力量投入到绿化工程建设中来,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种植,走出一条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以前这里土质贫瘠,风沙弥漫,不要说种果树,就是种草都难活。”艾合买提·萨吾提说,随着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实施,生态变好了,特色林果成了大家的“致富果”。

更多的人奔着好环境来了。阿克苏冰雪蜜脆园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温宿县,在柯柯牙镇10万亩生态园内发展苹果种植产业,不仅进一步筑牢了生态屏障,还示范带动当地村民发展特色林果产业。

“我们的苹果已远销到重庆、上海、广东等地。”阿克苏冰雪蜜脆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郭长安说,柯柯牙绿化工程区域种植的苹果品质好,很受市场欢迎,往往是一到苹果成熟期,就被客商预定一空。

从一抹绿到连片绿,加上柯柯牙距离阿克苏市城区仅6公里的地理位置优势,柯柯牙周围的村民纷纷发展农家乐和旅游产业,尽享好生态带来的红利。

走进温宿县阿热勒镇尤喀克麦盖提村的“十里桃花”农家乐,阵阵果香扑面而来,桃树上挂满了果实,夏季来临,农家乐又迎来了旺季,“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忙得不可开交的老板云且姆·吐尔洪说。

(刘红文、赵彩芬参与采写)

本报记者 翟钦奇 李亚楠 邵玉姿

责编:王瑞景

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