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拿起毛笔,点水化墨,蘸墨润染,利用提按、转折、平动等技巧,让丰富的线条变得更具层次感,几乎每一件能传世的原作都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层次在墨色和笔法的变化下,表现出十足的立体感,这是笔墨的魅力,书法的魅力。
(资料图)
今天接着上一期笔法内容,继续分享第二个核心知识点“书法立体感”,措词带有个人的用语习惯,谨慎阅读。
书法创作是在一个平面纸上尽情的挥洒,几千年的书法演变中,先贤已经做过无数的探索。从《书论》《画论》中,古人采用了千变万化的表达手去诠释。
南朝有一个叫谢赫的书画高人,提出了“谢赫六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六法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其中“骨法用笔”“随类赋彩”“传模移写”充分的阐述了“立体感”,很明确的提出:
采用线条来表现立体感
采用色彩来表现立体感
采用方向角度来表现立体感
魏晋至今,先贤门基本上都是通过这三种表现形式,把立体感发挥到了极致,初唐四家欧褚颜柳,宋四家苏黄米蔡,无不随着先贤的脚步上下而求索。
之一:线条立体感的表现形式
细线条+中线条+粗线条十紧密空间=立体空间渐变
细线条+细线条+细线条提按=立体弹性线条
粗线条+粗线条+紧密感=立体的厚重感
有粗细的搭配,空间的搭配,明暗的搭配,这些变化通过多样组合,让其变化万千。
之二:立体感的色彩表现形式
有《书论》说墨分五色,也有说墨分六色,总之从浅到深,从燥至润,从干到枯,从浓到淡,一切都在渐变中书写,墨是碳元素的组成,有极强的稳定性。然而手的不稳定,笔毫的不稳定,水的不稳定,再稳定的墨汁加上蘸墨的技巧,加上点水,把不稳定变成了更不稳定,几种不稳定的组合,哪怕不会写字的人,墨色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变化的。
既然墨在综合的运动下,造成了不稳定的层次,先贤因势就势,让不稳定来的更猛烈一些吧!所以像王铎、林散之这些大师们,墨色的立体感是超强的,已经把原理说清楚了,怎样让几个不定的因素创造出强悍的立体感呢?细节技术下次分享,那又是另一个话题,短文跑题会让大家笑话的,您说是吧?
之三:用方向和角度来凸显立体感
这种技巧在书法中特别常见,很多书友忽略了立体视觉效果,有时偶尔写出的字觉得很好看,但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会好看呢?
在我们视线所及的范围内,事物都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这里存在着一些视觉的透视关系。
有几种透视关系分别是:
近大则远小
近高则远低
近实则远虚
近疏则远密
近宽则远窄
窄显小
虚显弱
低显婑
小在大中显得更小
大在小中显得更大
“立体感”实操三大技巧,先贤们早已将这些道理说的很清楚,《谢赫六法》理论和实操都摆在我们面前,懂不懂它都依然存在。
今人喜好用西方的语言来诠释它的原理,无非是新瓶装老酒,换一种形式罢了,说实话四海易术就是这种人,“挣扎”着去解释,始终只得皮毛。
原创小短文,有些班门弄斧,请多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