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部、雁门关外的农村多数规模不大,村中人口以一两个大姓为主,如张家窑、李家寨,以张姓、李姓居多,但也有例外。在天镇县,有些靠近长城的村落,村落中居民的姓氏多达数十甚至过百,如新平堡村、白羊口村,就是名副其实的“百姓村”。
地处晋冀蒙交界的天镇县新平堡村常住人口不到两千,有书面资料记载的姓氏达79个之多。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村里的姓氏不只这些,将近百个。白羊口村位于天镇县城西南的山口处,村史可上溯到明代中期。《天镇村镇简志》中,此村有明确记载的就有30多个姓氏,实地探访时,村干部也自豪宣称这里是“百姓村”,大概有70多个姓氏。此外,还有赵家沟、逯家湾等村,村中除常见大姓外,可见渠、俎、兰、睢、任、袁、路等姓氏人家。
(资料图片)
对于村中为何出现如此多的姓氏,当地居民一概归为“大槐树移民”。“大槐树移民”学界称明初大移民,是指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的全国移民行动。明朝廷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向全国移民,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百姓离开故土,迁往新的家园。
历经元末20余年战乱,朱元璋统一天下时,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也为了使各地人口均衡,巩固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属罕见的。此举对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为没有家谱支持考证,天镇各村的“大槐树移民”解释有些笼统,目前学界认为天镇百姓之村出现的原因有三:
军队征战人员戍边落户
元末,朱元璋率农民军反抗元朝暴政,大量失地农民、地方武装加入队伍南征北战,很多士兵从南方一路打到山西、河北、陕西,攻克元大都后,不少人驻扎山西北部安家落户,成为大明王朝拱卫北疆的一份子。天镇地处大同与宣府两大军事防卫区域的交接处,较早设卫,后期又有镇虏卫合治,两卫兵力总计约1.2万人,士兵们来自四面八方,姓氏繁多自是情理之中。清代,新平堡等地设绿营兵,初时,绿营兵为收编的明军及其他汉兵,中期以后,为了加强对绿营兵的控制,越来越多的旗人担任绿营中的中高级军官,于是新平堡开始出现蒙族或满族姓氏。
屯边移民
洪武二年(1369)明军攻下大同,次年二月,攻下朔州等地,雁北地区进入明统治范围。在对北元势力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明代对山后地区的“沙漠遣民”采取了强制迁到山前地区的政策。明太祖下令,“其塞外夷民,皆令迁入内地”“官属送京师,军民居之塞内”。雁北地区地处燕山以北,属于迁徙之列。洪武六年(1373)十月丙子,“上以山西弘州、蔚州、安定、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丰州、云内府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虏寇掠,乃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居于中立府,凡八千二百三十八户,计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洪武初年迁徙走了当地居民,后期又从各地抽调移民屯边。这一去一回,使当地的居民结构趋于复杂,姓氏相应增多。此外,明代在边防区域实施屯田,除军队开垦荒地外,还鼓励普通民众移居到长城边内种田,这一政策对于地少人多的晋陕内地民众很有吸引力,他们拖家带口,心怀梦想与希望来到天镇,也带来自家的姓氏。
商贸交往
隆庆五年(1571),新平堡设马市,随着官市的解禁,民间贸易同步兴盛。巨大的经济收益吸引江南漠北的客商齐聚这里,有的为了行商便利,安排家人或同族长年留守,其中不乏娶妻生子者,把根留在边城。
天镇的长城百姓之村不仅姓氏多,还常见生僻的姓氏,如晋、苍、善、睢、台。
晋姓
晋姓,源出于姬姓,是周朝晋侯的嫡系后裔子孙。《元和姓纂》记载,周武王的第六子叫姬叔虞,是周成王姬诵之弟。周成王执政时期,唐地有乱,周成王灭之,遂封姬叔虞于唐,以教其民。姬叔虞成为唐地首领之后,建唐国,世人因此称其为“唐叔虞”,封地在今山西省翼城西、乡宁、闻喜东北、翼城东南一带地区。传至姬叔虞之子姬燮,将国都迁到晋水之滨,并将唐国改名为“晋”,由此建立了晋国。晋国曾在春秋战国辉煌一时,尤其晋文公姬重耳执政后,锐意改革内政,扩充军队,成为继齐桓公姜小白之后的春秋霸主,称霸中原。王族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晋氏,世代相传至今。
苍姓
苍姓的来历有七种:一说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史官仓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二说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颛顼帝的后裔仓舒。三说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仓库官之后裔,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四说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库管理官。五说源于官位,出自隋、唐时期官库管理官仓督。六说源于金国时期官库管理官仓使。七说源于满族,出自明末女真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善姓
善姓为罕见姓氏,汉唐之际在河南一带出现,以河内郡为郡望。如今在江苏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善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善姓起源主要有三:一出自上古,始祖为善卷。二出自芈姓,东周楚王同族有善姓。三出自古楼兰国。楼兰国灭亡后,余民成立鄯善国,生活在孔雀河沿岸。后来因为气候变迁,孔雀河干涸,鄯善人移居吐鲁番,居民称善姓。
睢姓
睢姓,《中国姓氏起源》一书记载,“睢,东周战国时,赵国有大夫因功封于睢邑(今河南省睢县),子孙遂定居其地,以食采之地名命姓,乃成睢姓。”这是典型的以居住地的地名作为本族姓氏的例子。
台姓
台姓,传其源有二:一是中华人文始祖少昊金天氏的后裔。少昊有后世孙曰台(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封之于汾川,后遂以为汾水之神,其后人以台为姓。另一起源为孔子学生澹台灭明,他本姓澹台,后人简化姓氏为台。
来源:史志大同
原标题:探秘天镇“长城百姓村”